说两句吧: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和一些人聊天,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时下一种令人担忧的心态:浮躁。浮躁大凡是和耐不住寂寞有关的,因此,学会和寂寞相处,对避免产生浮躁心态是非常有益的。
寂寞,是每一个人都不愿与之为伴的,但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就逃不脱寂寞的纠缠。寂寞的这种矢志不渝的执著精神实在让人无奈。喧嚣的人世使人们都希望自己远离寂寞,可偏偏它时隐时现很难绝迹。当困难和重负压弯了你的脊背,当希望和梦想和你开个玩笑作个鬼脸逃跑时,当遥远的目标在生活苦涩的显影剂中变得虚无缥缈时,当心中的种子拱不动现实板结的土地时,寂寞就会不约而至。它和你促膝谈心,喃喃絮语;它抚慰你,万般柔情。可以说,寂寞是人生旅途中始终和你结伴而行却又无法摆脱的伴侣,是人生之旅一种驱之不散的状态。它就像藤缠树、树绕藤,与人生相依相伴,互附终生。
然而,没有寂寞的人生却是有缺憾的人生,能战胜寂寞的人生才可能是圆满的人生。人有时是需要学会和寂寞相处的。辛弃疾在一首词中自嘲自己家屋是:“笑我庐,门掩草,径生苔”。这足见他当时身处的环境是何等孤独寂寞。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读书写作,潜心创作,生活虽然看来索然无味但他却饶有兴味:“味无味处求我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可见,成大事者大都善于和寂寞打交道,和孤独交朋友,这是一门艺术,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和寂寞相处要神情专一。孔子在谈到看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事业时总结出三种方式:“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意思是看他的所作所为,观察其由来始末,了解他的内心寄托。所谓“安”,按现代人的理解就是“心安理得”,心绪宁静。宁静,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蓄势,是与轻浮焦躁全然有别的人格修养,“非淡泊无以宁静,非宁静无以致远”,惟心境平和的时候,人才能专一,惟其专一,人才能隐默自守,从从容容,心无旁骛,才能真正做到可为世态炎凉所感,但不为人情冷暖所动,一心干自己的事。其实,人的智商没有大的差别,差别往往在于专注事物的程度不一样。投入精力不一,结果就会大相径庭。
要耐得住寂寞,就要自觉抵制来自各方面的诱惑。《礼记》讲:“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可见感物而动是人之天性。人寂寞久了,更容易感物而动。寂寞常常在人想入非非时钻空子。它不知深浅,你越是困惑烦恼、物欲萌动,它越是和你套近乎、拉关系,这就考验你怎样把握自己,不给它可乘之机。因此,必须要保持心底的那一份纯净,守静如一,安之若素;必须要保持对诱惑的一种警觉,闹处不闹,闲处不闲,静处不静,躁处不躁。这些对自己形成一种动处守静的人格和习惯都是非常重要的。
耐住寂寞,是一种长期的心理修炼和性格磨砺,是旷日持久的自己与自己较劲,是自己战胜自己的过程。古人称五十岁是人的知天命之年,泛指此时是人的成熟黄金阶段,对自己偶然的一生算是有个来龙去脉的理解和认识。古人在总结人生经验时总是把它和“命”联系在一起,总结出“天命”、“立命”、“正命”等一系列的名词并细说了它们的内涵。人虽生活在无可计量的偶然性和变化中,但决不失去自己主宰自己的主动性,这叫“知天命”。“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所以立命”,“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孟子·尽心上》)。这种“立命”、“知命”、“正命”,一方面明确了人自身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明确了人生的某种可能性,其意义都是在鼓励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人生,把握住自己命运的决定权和主宰权,而绝非听命、任命、宿命。由此,消极地对待寂寞,囿于寂寞,不是积极向上的人生;善于和寂寞相处,战胜寂寞,才是昂扬可取的人生。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Z-Blog 2.2 Prism Build 140101 & Theme By LinSi
Auto Publisher
Copyright VaniDea.Com. Some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05049904号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