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点博客 » ◎收藏 书架 » 【历史】中国古代的“大部制”

【历史】中国古代的“大部制”

  历史的电视剧经常看,不过对人物的官位其实真的不太了解,今天搜集到了一些资料,分享一下。

  今年两会期间,新一轮大部门体制改革引发各方关注。在中国古代,“大部制”也几经变迁,而且一般都是围绕宰相位置展开,或兴或废,或增或减,由此影响政府击机构的变化。

  【汉代改革并不彻底】

  秦汉时中央政府机构的主体,是“三公九卿”掌管的“三府九寺”。“三府”即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府,分别管理行政、军权和监察。

  西汉中前期,丞相府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汉成帝遂于公元前8年启动“大部制”改革,实行司徒、司马、司空新“三公制”,行政级别平行,削弱丞相权力。“九卿”掌管的寺,为汉代的“九大部委”。如太常寺掌管祭祀、礼仪、教育等,可谓“大文化部”。西汉中后期,编制膨胀,仅太常寺便达上万人。东汉光武帝改革后,编制仍超1500人。可见,汉代改革并不彻底。

  【大唐盛世政体先进】

  “三府九寺”到魏晋南北朝已名存实亡,官员多是“闲职”,实权转移到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隋唐“三省六部”雏形于此时出现。

  隋朝规定,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相互牵制、监督。唐朝进一步改革,明确中书、门下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不参加决策。这种制度设计是中国古代“大部制”改革成果之一。

  唐朝历次改革中,唐太宗的改革最彻底,中央机构官员编制仅剩640人,比隋朝精简3/4。唐太宗死后,机构编制反弹。为此,唐玄宗下令编制《唐六典》,“停废诸司、监、署、府十余所,减冗散官三百余员。”

  【朱元璋创设内阁制】

  宋代是中国机构最臃肿的朝代。到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距宋代建国仅百年时间,官员数量已“十倍于国初”。

  元丰年间,宋神宗开始主导“大部制”改革,令校勘《唐六典》,作理论上的准备。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宋神宗启动改革,史称“元丰改制”。但宋神宗生搬硬套《唐六典》,改革实际上是失败的。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终结了自秦设立的丞相制度,创设“四辅官”,出现了“内阁”制。这一制度为清朝继承,“党议天下之政”,成为清廷权力中心。

0 Comments

发表留言


点击更换验证码

无觅关联推荐,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