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遇到重大问题,我会习惯问问别人的意见,虽然别人给的答案未必合自己的心意但可能是对的有效的。而小的时候能解释生活中那么多个为什么的,就是当时的《十万个为什么》。应该给我的孩子也备一套最新版的。
其实,当自己问别人问题的时候何尝不是已经有了选择。只是自己面对自己的选择,不知道后果是什么,但又不愿意先去付出未知的成本承担未知的后果,才会去问问看起来应该比自己有经验的人。
就算是自己思考、研究、观察、试验、看书、上网搜信息、都只能算是向别人寻路的一种方式。自己之所以会思考,当然是有正常的大脑,但是思路却是别人给的。或者来自父母长辈,或者来自自己看到的事实(经历、读书等途径),或者来自朋友交流。
自己曾经有过错觉,那时觉得从亲近的人那里找不到我想要的解释,那时正好能开始使用拨号上网,有了第一台自己的电脑,能谷歌,把好多的为什么输入谷歌,得到了很多自己没想过的答案。那时觉得自己要成为自己问题的唯一解答者。年轻的冲动让自己觉得自己要全权决定。
很快,就从这种盲目自己中明白过来了。上网搜索的信息,其实都是别人给我的地图,别人给我的答案。和过去在书店一排排的看书名,猜测书中可能有我要的答案而翻阅寻找的行为是一样的。只是搜索引擎大大提升了这个检索的速度。
而过去,一个好老师,一个学识渊博的老师,就是一个学生的搜索引擎。学生可以向老师问为什么,而这样的老师总能给出一条快速的路径(不是死记硬背的答案和教条),但学生得到了方向和更有意义的答案。
说说选择的恐惧吧,人越来越大,越来越需要自己选择的时候,恐惧一直时时刻刻存在。开始害怕自己做的决定会有错、会受伤、会失败,所以拿着自己的问题到处去问人,病急乱投医,到处拿别人的药方来医自己的病,不是一件荒谬的事情。那种狂妄自大的不行的人或者没有受过挫折的人又或者完全在一种保护下生活的人,才会觉得无所恐惧。人需要尊重别人的恐惧,也要尊重自己的恐惧。
包括获得书单,有学者会认为:自己的书单得自己找,因为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你的主专长是什么、你的兴趣是什么、你的人生打算往哪个方向发展,你得自己去从第一本有兴趣的书开始读起,然后从这本书再去延伸阅读下一本书……你得有自己的图书分类系统,就像你无法搬一堆不适合你家风格的家具往家里放,你得清楚知道你自己的体质,为自己点菜,而不是照本宣科吃别人推荐的东西。
其实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才是荒谬的事情,一本你都没有读过的书,你怎么知道它的好坏?除非你明确知道这个作者是写不出好书的,但这个前提是你已经读过了他的书。信息检索是需要成本的,花了1天读完一本书,发现很不好。和有老师指点,直接看“更正确”的书或者信息,学习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还有自己凭什么就知道自己专长是什么?兴趣是什么?有些人的人生就是会比别人晚开始一点,那又怎么样?
对于读书,还有一个感受,自己可能看过某书,不觉得怎么样或者看不懂,但经真有本事的人指点后,发现原来不起眼的看不懂的是大实话。看书有时也和书画鉴赏差不多,不是拿起来就看的懂的!所以一个大活人老师,是难以替代的。
把自己放低一点,自己所知道的真的很有限。
对李欣频《不要拿着别人的地图找自己的路》有感。
PS:随便记录,没有逻辑排列,看到者觉得混乱就飘过吧。
11 Comments
支持你的这句话,但我们需要时刻告诫自己为何会比别人晚到? 成功和命运不会一直在前方等着我们,而且一旦落后又很难追赶的上.
不过你的意思好像是“XX特色XX主义道路”,一样 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