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唐骏写过书,好像就叫《我的成功可以复制》,那时说不上为什么,觉得不太喜欢这个人(个人喜好问题,不是人身攻击),也就没看过他的书,不过书名应该没记错。相比较而言,俞敏洪的形象我更接受,买过他相关的书。
今天看到推送的新闻:《清洁工如何培养出博士儿子躬身示范影响孩子》,喝咖啡时间,也就顺便点开了看看,没看新闻前,心理预期有两个,一个是正常的预期,估计优良品德啥的说上一通,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思想品德课。还有一个预期希望能有点新意,看看有没啥真的爆料,因为要知道,别人的成功的因素往往不是表面那样的。
当然,看完之后,觉得基本符合第一预期。文中总结为三点:1、农村妇女不可能像教育专家那样一套一套的,但她是用自己的行为影响着孩子,她很早就让孩子知道:“读书很重要。”2、以坚强的态度感染孩子,以持续的沟通维系孩子,以宽松的环境释放孩子。3、熊玉香的做法正是一种“无为而教”,妈妈生活上的善良、节俭、老实,工作上的认真、勤恳、踏实,儿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仅激励了他的学业,更无声地教会他如何做人。
或许新闻稿只能这样写了吧。一个家境不好的孩子,一路成长的过程很难获得某种心理优越感,超脱的走自己的路,不是一个人天生就会的。她把自己的儿子培养读书,目前来看,获得的是剑桥大学一位教授的助理研究员的工作。成功具体是什么,很难定义,是结果划杠杠来比较呢?还是计算下结果到初始的距离的比较?获得博士,获得名牌大牌助理研究员的工作,只怕不只有这么一位中国人吧。培养的方式,家庭背景,人生经历,都是如何的?有时,人的选择很可能就是某个时点,某人的提点的转念一想,就得到了升华。其他的都成了浮云。
父母坚强,勤恳,子女可能会受某些刺激或者观念,认为这样就是软弱,笨蛋,以至走上犯罪。难道这样的新闻就该写成如何培养出小偷儿子或者杀人犯儿子吗?人生选择多的家庭,或许根本不在乎自己孩子读书如何,他们可以花钱买知识,买学位,也能学到本事,悠哉悠哉的也人模狗样的混的很好。而那些想着读书改变命运的家庭,或许这样家庭的孩子只有读书一条出路的,就要可怜了。可能一段时间都要经历下被父母唠叨穷家庭出博士的榜样了。
有时当你把人生的路设定为只有一条的时候,真的是有点无奈的。据说美国的奥巴马当上总统前,助学贷款才刚还清吧。教育该改革了,大学的门应该像更多的人开放,有钱有财力了,想学啥,就能报名去学。毕业的时候严格点,确保产品合格。在人生不可犯错(只是选择性错误非犯罪)(想想什么成人文凭,在职硕士,读出毕业了就该一样的。要不就不应该发证。),人生不可迟的国度(有些家长连开学都要赶早读书一年有啥好的?),做父母能给子女竖起一道保护墙或许更重要。避免随意的被随波逐流。
6 Comments
所以,富贵也好,贫穷也罢,首要的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所谓言传身教。